第23课 孔子游春-课文类文阅读

周游列国

04-03 14:56Ice1936

孔子在35岁的时候,来到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知道后,特地召见孔子,对他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齐景公说:

“治理国家,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什么是根本呢?就是‘正名’。这就是说: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听了,高兴地拍着巴掌说:

“先生讲得太对了!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粮食就是再多,能让我吃到吗?”

齐景公十分欣赏孔子的话,就想封他做大夫,帮助自己治理齐国。可是,齐国相国晏婴不赞成孔子的主张。他对齐景公说:

“孔丘的那一套,是要把人约束得死死的,什么都得讲规矩,就说礼节吧,做起来麻烦极了。那些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

齐景公一听,觉得也对,就打消了任用孔子的念头。孔子只得离开了齐国。

孔子来到卫国,卫灵公和夫人南子见了他,谈得挺投机。孔子的学生子路认为,这一回卫灵公要重用孔子了,就问孔子:

“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先做什么?”

“还是我说过的,先‘正名’!”孔子不假思索地说。

子路是个爽快人,听了就说:

“您的话,现在没人听,您的办法没有用,您还总要先‘正名’干什么呢?”

“你知道什么!”孔子有点生气了,“因为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就办不成事情;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坐立不安。说得成理的必定可以实行。”

孔子虽然把他的“正名”主张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他一连走了好些诸侯国,谁也不听他的。这是因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社会上正在变革,新旧两派势力你争我夺,新的一派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就不可能按孔子说的,总守着老规矩不变。所以,孔子在各国白白奔波了10多年,什么也没得到。后来,他回到家乡鲁国,从此打消了做官的念头,专心致志地做教育和文献整理的事了。

问题反馈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第23课 孔子游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