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五年级语文(上册) - 13 将相和

第1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解析 本文讲了三个生动的故事。故事一、故事二,抓住“……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读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品质,语气坚定有力,语调坚实激昂,语速适中。故事三,抓住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廉颇的话要读出他由不服气,到惭愧,到负荆请罪的诚恳的语气变化;读蔺相如的话时,语气坦诚、真挚,要反映他宽广、豁达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解析 本文中的人物有蔺相如、廉颇、赵王和秦王。你可以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来说。说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答案 我最喜欢文中的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坦诚直率,又能知错就改。廉颇是一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将,蔺相如做上卿后,他不服气,就想找蔺相如的麻烦,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但当他得知蔺相如回避他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后,知道自己错了,便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作为一个将军,这多么难能可贵啊!

第2题

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答案 三个故事的题目可以分别确定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璧,赞不绝口,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以璧上有点儿小毛病为借口取回和氏璧,并以举行典礼为由拖延时间,将璧送回赵国。这是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见面后,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便走到秦王面前,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渑池会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便扬言找机会给蔺相如难堪。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便叫车夫把车往回赶。手下的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要怕廉颇。蔺相如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心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争一口气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实在不应该,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

第3题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解析 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秦王为什么要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呢?”“为什么秦王会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呢?”“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呢?”

答案 渑池会上,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第4题

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略)

选做题 如果有条件,可以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

解析 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在听、看的过程中,注意:书本语言和戏曲表演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戏曲录像中是怎样表现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的;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服装、场景、道具、唱词及人物的体态、语言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各有怎样的作用。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