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战争中,我国在由广州至天津的沿海一带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留下了不少打击入侵者海军军舰的古炮台,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1.大沽口炮台: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塘沽区的海河入海口侧。天津是清两代北京的门户,而大沽海口则是“津门之屏”。明代嘉靖年间便在大沽口两岸修建了炮台,设置了铜铁大炮,清代嘉庆年间又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一座,是为北国海防要隘。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爆发,8月,英军六艘军舰北上,闯入大沽口海口直逼天津,清廷朝野震动。之后,清政府便严加天津海防,增固和扩建了大沽口炮台。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英法舰队再次北上逼临天津,5月,英法军舰炮击大沽口炮台。炮台中国守军经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炮台失陷。英法军队入侵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投降卖国的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英法军队退出天津后,清政府即派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并派工部尚书瑞麟重修大沽口炮台。瑞麟用百余天共建造炮台六座:南岸三座、北岸两座,分别以威(南炮台)、镇(中炮台)、海(老炮台)、门(前炮台)、高(后炮台)五字为名,加上北岸纵深的石头缝炮台共六座。这六座炮台三圆三方,高三五丈不等,上砖下石,中填三合土,大炮置于炮台顶部。比外,还修建了小炮台二十五座。全炮台群共设置大小炮达六十四门,并在海河口设置铁桩、拦河大铁链等。
1859年6月,英法美军舰二十余艘以换约为名,聚集大沽口;25日,这些军舰猛烈攻击大沽口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率守军奋勇还击,爆发了著名的大沽口保卫战。炮战持续一昼夜,英法军舰四艘被击沉、六艘被击伤、两艘被俘获,登陆部队伤亡半数以上,英国海军上将何伯受重伤,英法余部军舰在美舰援助下逃窜。1900年,清军提督罗荣光率爱国将士和义和团战士顽强守卫大沽口炮台,与八国联军英勇作战。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口炮台被拆毁,现存较完好的仅剩下南岸的海字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