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民间文化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5年05月16日 14:56 浏览次数:1689
No.A67536

正午的阳光下,天津大学校园内,树木葱茏。宁静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坐落在一栋高大的深灰色建筑楼里。推开三楼他办公室虚掩着的门,高大魁伟的冯骥才站起身来: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鬓角虽已发白,但目光炯炯有神。谈话间,声音平缓,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

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

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他眼里,民间文化有着无尽的魅力甚至充满着灵气。南乡三十六村、内丘神马、拜灯山、打树花、仁慈堂、屋顶秘藏古画版等等,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河北的武强、天津的杨柳青、河南的朱仙镇等都是年画产地。“以前一张年画卖一两块、两三块钱,现在一些艺人的画已卖到几百元钱一张了。还建起了博物馆,出版了整套的书。”冯骥才欣慰地说。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冯骥才说,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1.9万多个镇,有几十万个村庄。相对地说,特色比较鲜明、保留比较完好、历史的记忆比较深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村落至少有几千个。为了摸清古村落的“家底”冯骥才跑遍了山东、山西、江西、安徽等七省的几十个村庄。“我们就像医生一样,在抢救一个个生命。”冯骥才说.

冯骥才讲了一个故事。10年前,一位法国女子在贵阳市租了一套商品房,花钱雇人到各村寨专门收集古老的服装与饰物,每过一阵子,就打包装箱运回法国,一千就是6年“别人视为宝贝和值钱货,我们自己竞轻易地放弃。这是轻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幺多的困惑时,就会毫无疑问地守望我们的文化。”说到这里,冯骥才有些激动:“许多文化工作者在第一线默默地工作着,一些很有名的老专家住着最普通的旅店,甚至住在老百姓家里,调查、研究、抢救,非常令人感动。”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但是,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它们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十字。我曾经说过这句话:民间文化要拨打120(急救电话)。”谈到这里,冯骥才深情地说:“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国剪纸艺术简介
下一篇: 深夜梦回
返回〖姥姥的剪纸〗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