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屹立着,从所有方向开放,
一座城市,并不古老却相当有名:
这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裔(yì)美籍诗人切·米沃什的诗句。是的,连同波兰一起屹立着的,还有密茨凯维支、哥白尼、居里夫人,还有音乐天才——肖邦。在波兰,诗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标志着先进文化的名人的名字,是与英雄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在生前,即使在他们死后,也仍然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声誉一例如,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就与波兰的历代国王安葬在一起,人们尊重权力,但更尊重才华一再例如,天才英雄肖邦的心脏,就至今存放在华沙的艺术宫殿,供人们长年累月的敬仰与缅怀。
在波兰首都华沙,最美丽的瓦津基公园,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肖邦公园”内,就有音乐天才肖邦的雕像。来到了这座雕像前。望着肖邦那英俊的脸庞和飘逸的长发,不知为何,就有一种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不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因为音符没有那么庄严,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回旋着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但那倔犟(jiàng)的音符,那回环激荡的旋律,却明白无误地对我说:波兰,这是一个优美的、浪漫的、顽强而又深邃(suì)的,充满了爱,同时也充满了不可战胜的力量的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肖邦的“英雄”与贝多芬的“英雄”,都是为英雄而作的英雄之歌有所不同的是,肖邦的英雄更细腻,当然也更似潺(chán)潺流水,有一种水滴石穿的坚韧在旋律中跳荡。它没有贝多芬那么庄严,却比贝多芬浪漫,因为肖邦将它写成了舞曲,他希望英雄能从舞曲中潇洒地诞生,大有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味道.这种举重若轻的创造方式真令人羡慕与惊叹,当然也更显示了音乐天才肖邦的倜(tì)傥(tǎng)、风流与特立独行的英雄风采。
从天才肖邦的雕像我们可以看到,那英俊的脸庞,飘逸的秀发扣被风吹起的斗篷,以及那含着淡淡忧伤的眼神凡,都显示了肖邦独特的诗人品格与顽强的英雄性格。我在想,为什么波兰这么一个仅有31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也不过3800万的东欧小国,竟然会从古至今层出不穷地涌现出这么多人类的天才!这是为什么?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设想:如果一颗优良的种子掉落在一块贫瘠(jí)的土地,且不给水和阳光,那么它能长成参天大树吗?天才人物一代代的诞生,并且延续至今,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探源的愿望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肖邦的旋律中去寻找吧。在华沙,在滨海省的格但斯克市,在小波兰省克拉克夫市,我一次又一次被餐厅里就餐人的安静所震惊。人们就餐时竟然寂然无声,只有流水般的肖邦音符在跳荡,所有的人都在聆听,那幺优美、动听,想起那一幕幕寻常的景象就让人怦然心动、难以忘怀。在波兰,哪怕是在一个小餐馆里就餐,餐厅里回荡的仍然是肖邦的音乐,没有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人们安详、宁静,不仅用心听人的谈话,更在谈话间隙用心聆听肖邦,可以说肖邦就是波兰,类似你说密茨凯维支就是波兰、哥白尼就是波兰一样。在这里,对艺术的崇拜与尊崇、对天才的敬畏与崇敬、对传统的遵循与捍(hàn)卫,是每一位成年波兰人共同的禀赋。难怪中国留学生何敢对我说:波兰的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这话没有水分。
在波兰,我们无论是秉坐大巴出游,还是乘坐火车旅行,窗外所有建筑竟然看不到一座重样的。波兰人崇尚个性,崇尚个性的创造,并且有极其强烈的色彩感。举个例子,在流线型的田野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动喷水灌溉农田的水龙头——这司空见惯,但最独特的是水管上的色彩,有粉红,有翠绿……五颜六色的色彩远远望去,犹如肖邦的五线谱——写在了波兰的大地上。
公园出入口的最高处,屹立着肖邦的雕像。它是用深褐色的装饰铜铸成,高5米,重16吨,宽大的底座由浅褐色的花岗石砌成。雕像构思深连独创,造型别致。肖邦坐在一棵柳树下,上身微微右倾,树干向左展开,一斜一展,显出了明快的节奏。肖邦两眼轻舍,眉头稍朝上驶,流露出一丝淡淡哀愁;紧闭的双唇和面部刚劲的轮廓却显示了他内心的倔犟。
在肖邦协会的组织下,每年6月至9月,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人们都在肖邦雕像下举行露天音乐会。我想,音乐会中少不了要演奏肖邦的《英雄》舞曲,愿英雄的肖邦英灵和英雄的波兰人民一起,在肖邦的《英雄》旋律中翩翩起舞,更美好地享受快乐的生活。正如一位波兰的官员所说:没有肖邦、没有音乐的生活,那怎么能叫生活?波兰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肖邦,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