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一种将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漫长的军事防御体系。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使许多人以为长城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修建的。其实,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长城有两类,一类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类是北方各国
为防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骚扰的边防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帝国之内拆除了原先六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与此同时,为了防御匈奴,又将原有的北方边防长城加以修缮、连缀和增扩,使之形成一条横贯秦王朝整个北部边地的长城,总长度有五千余里。这条秦长城的修建,前后约花了9年时间。
到了汉朝前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维修了秦长城,而且还修建了塞外长城,使西汉长城的总长度在10000里以上,远远超过了秦长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东汉初期,又修建了万里长城的内层防线。接着,在西晋、东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都修缮过长城。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主动进攻制服北方民族的策略,才没有修缮被动防御的边防长城。
明朝推翻北方蒙古族建立乖统治的元朝后,为防御退回到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后裔南下骚扰,又极为重视长城的修筑,前后共分三个阶段修缮了长城,使长城发展成一道更为完备的防御体系。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西迄祁连山麓,总长约6350公里,由城堡、城墙、城台、烟墩等4个部分组成,比历代长城更为坚固,更为完善。
清朝没有修建长城,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修建长城的历史。但是长城依然存在,它不仅是宏伟的古代建筑,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