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发展从表达形式上,经历了文字数学和符号数学阶段。符号数学出现在16世纪,通行于1 8世纪。在此以前,各国数学家们也都多少注意到数学需要一种新的表述方法,但那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15、16世纪,数学的发展才使得运算符号应运而生。
我们在做四则运算时,常常要和“+”、“一”、“×”、“÷”这四个运算符号打交道。那么,这四个符号又是怎么发明的呢?
15世纪以前还没有加号、乘号等运算符号。中世纪以后,欧洲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据说当时卖酒的人,用线条“一”记录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在把新酒灌人大桶时,就将线条“一”加一竖变成“+”,灌回多少酒就加多少竖道。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表示超重,画一个“一”表示重量不足。久而久之,符号“+”给人以相加的印象,而“一”则给人以相减的印象。
当时德国的数学家魏德曼非常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地计算,时间久了,他就很想引入一种表示加减运算的符号。那时没有现成的运算符号可以使用,魏德曼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筹划。一天,他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上一竖,就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把符号‘+’叫做加号;从加号里去掉一条竖线,就可以表示减少的意思,把符号‘一’就叫做减号。”于是加号和减号就诞生了。
数学四则运算符号
法国数学家韦达对魏德曼使用的加号和减号的记法很感兴趣,在计算中经常使用这两个符号。所以在1630年以后,“+”和“-”在计算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至于“×”、“÷”符号的使用,不过才三百多年。据说,英国人奥特莱德于1631年首先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这个符号。他发现乘法也有相加的意思,但是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表示才更合适呢?他想:能不能把“+”号旋转45°角,斜过来用“×”表示呢?当奥特莱德的这种设想成为现实时,乘号“×”便问世了。
但是,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和拉丁字母×很相似,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曾反对使用这个符号。莱布尼兹非常理解建立一个合适符号的重要性,他很赞成数学家哈里奥特创造的符号“·”表示乘法。这个点乘号,几乎被整个欧洲大陆和拉美国家普遍采用。
不过“·”这个记号与小数点相似,也容易引起新的混淆。后来有人干脆改用“,”来代替圆点,但这种办法一直没有被人接受。而“×”和“·”这两个乘号同时被使用着,一直沿袭到今天。
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例如用2/3表示2除以3的意思。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正式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是瑞士数学家哈纳的功劳。他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用一条横线“一”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这就是除号。1659年,哈纳在其《代数学》一书中,正式把“÷”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
莱布尼兹
菜布尼兹博览群书,涉猎百科,为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