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中国第一架Z-9W武装直升机出厂服役后,空军也配属了少量的Z-9W。这种直升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但可以运送一个突击班的兵力深入前沿作战地区,还可发射反坦克导弹及火箭支援地面作战。另一种称为勤务攻击直升机的Z-9衍型则是和武装型类似,两侧加短翼,可挂载火箭发射器,但不具备导弹发射能力,97年研制成功的简易激光驾束制导火箭为这种辅助攻击的直升机增添了对地精准攻击的能力。Z-9国产化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可自主大量生产制造。目前Z-9的最新型号为Z-9B,曾在去年7月随中国考察队远征至北极,证明其性能和可靠性极佳。此外,Z-9B的国产化含量也更高了,且全部安装GPS导航系统。空军和陆航的各型直升机正逐步跟随这一趋势,加装GPS卫星导航仪和夜视器材。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前20年,解放军包括Z-9班用突击直升机在内的各型Z-9梯队将持续扩充,逐步取代Z-5、Mi-6等老式运输直升机,成为贯彻新时期空降部队超低空突袭、越点攻击和垂直包围战术的骨干运输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特种兵据报已经练就了从Z-9武装直升机上伞降的独特本领,从而丰富了伞降方式,增加了伞兵作战的灵活性。
1984年,中美关系仍然融洽时,中国曾引进过28架S-70C-II“黑鹰”运输直升机,其中至少两架有海鸥式短翼,挂固定式油箱,同时还引进了美军新型的制式通讯头盔,现已仿制成功,去年“10.1”阅兵中陆航Z-9梯队的飞行员就佩戴了这种仿制的新式头盔。军方在试用S-70后反映不错,认为其飞行品质和舒适性都不错,曾计划批量购买,作为中国军队陆航现代化的主力机型,不过89年“6.4”后就终止了该计划,转向苏联求购同类Mi-8系列。西方的军事评论咸认为中国的S-70机队已经因为美国的零件禁运而陷于停顿了,但近年一系列大型军事演习还是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事实上,中国通过某种渠道一直维持着S-70的良好战备状态,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架真正坠毁报销。
中国在90年前后最先从苏联进口了少量Mi-8基本型,操作后感觉这种飞机有价格廉、好操作、易保养、耐用性强和载重量大等优点。该机一次最多可载24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是一种与Z-8同级的排用突击直升机。其后,中国又多次分批购入Mi-8的改良型Mi-17和Mi-171,并为特种部队配置了少量Mi-8MAT型武装运输机,可外挂火箭筒及重磅炸弹,有一定的装甲保护。
中国军用Mi-8系列一般有白底蓝条、全军绿和由绿、黄、黑混杂的树林迷彩,但是去年广州战区实兵演习的时候,曾出现有深浅黄褐色调的Mi-17。一般这种涂装主要出现在前华约国的军用直升机上,在中国出现还是很少见的。外界对中国引进的各型Mi-8直升机总数说法不一,据笔者估计大致在200架左右,其中陆航和空军接收了绝大部份。Mi-8系列直升机现已成为了除国产Z-9外,解放军直升机运输行列中的“役马”(work horse)。
军方曾作过Mi-17和S-70之间的比较分析报告,证明Mi-17在最大载重量、发动机功率、航程等方面都比S-70有更优秀的表现,后者只在最高时速、航电等较不重要的指数有些许优势。笔者认为,Mi-17实为21世纪初解放军排用突击直升机的理想选择,最新型的Mi-17S在防护、航电、性能、夜视等方面又较前有所提升。纵观西方诸国的下一代同类运输直升机,并无革命性突破,价格反倒是更贵的,所以中国实在应该考虑引进Mi-17S的生产线,使中国武装力量的直升机运输能力早日挤身于先进军事国家之行列。
单兵飞行器(又称动力飞行翼伞),是由发动机进行动力助推,在地面上滑行升空后靠马达叶片产生推力,向前飞行的特种伞具,最初为一种深受英、法等国民间喜爱的体育运动,后来也被美海军SEAL等特种部队所采用,95年,逐渐出现在中国的重点集团军特种作战大队中,以特种作战为主体的空降兵的战斗序列中当然也少不了这种飞行器了。这种飞行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轻便易携,且飞行噪音低,不易被雷达等传统手段侦测的优点,可轻易从简易平台起飞和降落。因为它自带动力,在空中可调整方向,因此它既是一种伞具也是一种从A点到B点的运兵工具。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飞行器也有飞行速度慢,飞行距离短(作战半径10公里左右),油料摄取难,目视距离内隐蔽性差,无全天候飞行能力等缺点,即使遭遇小股地面敌军也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不适合作大规模机动。中国特种部队中最大之一次动力伞空中机动为240余人,已达实战所允许的极限。
随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在未来渡海作战中,空投运输显然在速度和跨越地理障碍等方面比海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我空军固定翼和直升机运输力量的不断强大,空降兵坚持朝向重装化、科技化的建军方向前进,空军第15军作为一支攻击型精英部队的作战能力只会越来越旺盛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