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刺破拦截导弹织成的“天衣”“盾牌”,进攻性导弹这个“矛”也奇招迭出。
(一)隐形有方。目前,导弹通常采用3种方法隐形。一是冷。比如,在弹头表面涂敷吸波材料和降温涂层,或者将弹头裹上温度较低的弹壳、铝屏蔽器等,以减少雷达反射和红外特征。有的专家还提出,如果把弹头装在一个由液态氮冷却的铝屏蔽器里,就可以骗过拦截导弹上的寻热传感器,使其不知目标在何处。二是藏。为防止天基红外系统的探测,在导弹喷管外安装红外吸收装置,在发动机燃料中加入添加剂改变红外辐射频谱;为躲避地基雷达的探测,采用锥形弹头以减少雷达反射面,使雷达有效探测距离降低40%~70%。三是短。由于反导系统中的预警卫星主要是通过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探测导弹发射情况的,所以,可采用大推力速燃发动机,缩短导弹助推段工作时间,使导弹发动机在大气层内实现关机,从而降低导弹起飞时的红外特征。这样,天基红外探测器就难以发现和跟踪目标。例如,“白杨”-M导弹的第一级就采用了大直径新型速燃固体发动机,导弹具备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机动助推的能力,因此,发动机在助推段工作时间很短。
(二)障“眼”有法。导弹突防时运用的障“眼”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运用干扰技术迷盲红外探测装置和探测雷达。在导弹上安装红外干扰装置干扰敌方对导弹尾焰的探测,或在弹头上安装干扰机,或利用推进剂贮箱的碎片,释放金属箔条、涂有铝和银等金属层的玻璃纤维、尼龙纤维等达到干扰雷达的目的。另一种是施放诱饵。这是一种最早应用、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障“眼”法———反识别措施。当导弹接近目标区上空时,在真弹头周围施放许多箔条或喷涂金属薄膜的高空气球等,起到欺骗拦截器的作用,使拦截导弹无法识别真弹头。如今,这些诱饵假弹头已具有真弹头的多种特性,如速度特性、红外辐射特性、雷达反射特性、气动特性等,足以以假乱真。这一招对拦截导弹的威胁非常大。如果诱饵假弹头数量较多,那么,拦截弹上的传感器就更难分清诸多目标体中的真正目标。
(三)分“身”有术。导弹弹头的分“身”术就是多弹头技术。多弹头技术分为两种,一是集束式弹头:一枚导弹携带装有数个子弹头的母舱,打击目标时,各子弹头沿着大致相同的弹道攻击同一个面目标;二是分导式多弹头:一枚导弹发射多个分别沿不同轨道瞄准不同目标的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就是一枚可以产生巨大杀伤效果的炸弹。即使这些弹头被击毁,也可以大大消耗拦截导弹的数量,从而使后续导弹得以突防。有关研究证明,当子弹头数为5~15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就是说,拦截导弹将无从拦截。
(四)行踪不定。变换导弹行踪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机动发射技术增强导弹攻击的突然性,使对方预警系统难以提供较长时间的预警,甚至很难确定来袭导弹何时到来,来自何方,使拦截导弹无法升空和进行有效拦截。比如,俄罗斯SS-24导弹就是一种采用铁路机动方式发射的导弹。为了对付美国NMD,俄罗斯就准备重新启用这种导弹。二是采用机动变轨技术。机动变轨就是改变导弹基本上沿着不变弹道飞行的轨道,以有效突破敌防御系统的拦截,通常采取高弹道、机动滑翔弹头等技术。高弹道使弹头速度大,入射角大,反导导弹向上拦截十分困难。机动滑翔则可多次改变飞行弹道,使反导系统难以发现和跟踪目标。美国曾研究过将具有机动变轨能力的“潘兴”Ⅱ导弹末制导系统用于洲际战略导弹的可能性;印度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白杨”-M导弹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其飞行弹道已不是普通的惯性弹道。
(五)“大步”流星。通过提高导弹的飞行速度,缩短导弹飞行时间,从而增强突防能力。提高速度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发动机的性能。俄罗斯战略导弹的主角———“白杨”-M导弹飞行时间短,突防能力强。这是俄罗斯抗衡美国NMD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强“身”健“体”。即采用抗核加固技术。在弹头表面包敷特殊材料,以防止拦截导弹的核辐射、电磁辐射;在导弹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以提高导弹抗击拦截导弹碰撞的能力。只要弹头具有足够的强度,纵然被拦截弹头碎片流击中,也不会被摧毁。
(七)以“死”相拼。就是采取以核制核的方法。对于战略导弹来说,在被拦截的导弹上装上核弹头,同时,在被拦截的弹头上装上能够感应拦截弹的引爆装置。这样,如果拦截高度较低,核弹头对目标造成的危害同样很大;如果拦截高度较高,核弹头可以在高空引爆,同样可对敌方造成较大破坏。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声称,美国若破坏《反导条约》,俄将重新在每枚导弹上装上核弹头。
(八)呼“朋”引“伴”。鉴于拦截导弹必须要有雷达的跟踪和引导,而雷达跟踪目标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为突破拦截导弹的拦截,进攻一方可采用多枚导弹、多种导弹齐射齐落等“狼群”战术,使对方探测系统达到超饱和状态而不知所措,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有人曾把外来导弹比作雨点,说导弹防御系统就像一把“天伞”,挡住了雨点。然而,“天伞”的漏洞也不少。尽管试验获得成功,但实验毕竟不是实战。战争实践已经证明,发展进攻性导弹突防技术要比发展防御性导弹拦截技术容易得多。海湾战争前,“爱国者”导弹进行的17次拦截试验全部成功。但在海湾战争中,面对伊拉克相当落后的“飞毛腿”导弹,美国先进的“爱国者”导弹也只能挂一漏万。据在战后调查表明,其表现远没有像在战争中那样被吹嘘得神乎其神。世界各国实际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诱饵技术比较复杂。如俄罗斯SS-N-1 8和SS-N-20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射程分别为6500千米和8300千米,使用固体推进剂的SS-N-20导弹装备在“台风”级潜艇上,有10个子弹头,每个当量10万吨,命中精度(CEP)约500米。
看来,以今天的技术水平,如果要织一张防御来袭导弹的“天网”,“鱼儿”漏网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