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这首曲子正是他“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罗曼·罗兰语)心境的反映。
第一乐章萦绕在犹豫不决和神秘莫测的色彩和感情中,但也显得沉重和压抑,仿佛意识到自己掉进无法避免的深渊。为了摆脱沉思,必须超脱一切。第二乐章小快板,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像“两侧深渊中的一朵小花”。开始的四小节中已经包含着温柔的和嘲笑的音调,不间断的情绪变换,好像一直在挑逗,但达不到意想中的满足,事实上,这是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的过渡。第三乐章,充满激情的急板。此乐章以它在感情上无法克制的动力引起人们的惊叹。终曲的整个主题是极度激动的形象。
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