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再从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变化来看。为什么使用同样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式,1958年前后的教学效果会绝然不同呢?主要是1958年以来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面发生了下列变化。
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化。1958年,我们学习了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使青少年更快更好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教学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改变教材,增加识字数量。1958年我在六年制课本基础上大量地编入儿童可以接受的常用字。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先识一些独体字外,大量增加看图识字,多编一些短语和句子,修改六年制的原课文使之增加生字数量,特别是编选一些短文,充实到一、二、三、四各册教材中去。这样第一册的课文就有31篇,比原六年制教材多18篇;第二册为43篇,也比原教材多12篇;第三、四册各为50篇,各比原教材多18篇。增加了课文,就多教了生字。至于1960年和1961年开始教改的班级,分别使用江苏省省编教材和中央十年制教材(在使用中央十年制教材时,仍按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这两种教材,课文多,生字多,通过教学,自然也多教了生字。
其次是改进了识字教学的方法。这是完成教学所提供的识字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几年来,识字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了汉语拼音和汉字基本结构(包括笔画、笔顺和基本字)的教学,提高儿童读音和分析字形的能力,打好识字基础。这是在进行识字前十分重要的一点。以后,又在识字教学中不断地加强拼音训练和引导儿童掌握字形结构方面的基本规律,如,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半包围结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儿童基本上已能依靠汉语拼音独立地正确读音和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字形,减少了识字的困难。
第二,贯彻了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过去,由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明确,多种任务并重。一课书只有几个生字(如《开学了》一课只有三个生字),又为了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思想教育,总得教上几课时,这是严重的少慢差费。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从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教儿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接着读讲课文,主要的也在于通过字、词、句的讲解和反复练习,使儿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生字。我们的实践证明,这与给儿童的一定常识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矛盾。因为学生识了字,就有兴趣自觉地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启发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达到相应的提高;教学生识字,必然要求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回答问题、讲解词义、口头和书面造句、写话练习,只要教师重视,就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促进字词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