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赵州桥河水水流湍(tuān)急,赵州桥上人来车往,桥下舟船川流不息,首尾相接。冬天天冷,船员就在桥下烧火取暖,天长日久,桥石裂缝儿。再加上千百年来车水马龙过桥压轧(zhá)。赵州桥拱券倒了三道,还有三四道也倾斜离缝,赵州桥岌(jí)岌可危。
为了修桥,州官贴出告示招募(mù)能人,正定府的和尚怀丙前去揭榜并立下生死字据。他先让人们按大石桥的宽度大小造了九条万斤重的大“铁牛”,即大铁柱子。准备把大铁柱子一根根从石桥上横着穿过去,像穿糖葫芦一样把剩下的25道石桥拱券串在一起。
怀丙亲自上阵,指挥人们把大“铁牛”架在船上,船被两岸的绳索紧紧地拴结实,固定在河里,船上人使劲推,桥上人用劲拉,很省力地就把大“铁牛”从桥西头穿到桥东头。
赵州桥修好后,赵州人民感谢僧人怀丙。官府特授予怀丙“紫衣”的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