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范文展示
改写《题西林壁》
金秋时节,苏轼来到庐山游玩。举目望去,山峦起伏,树木葱茏。苏轼深吸一口空气,觉得神清气爽。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大小不一的骆驼结队前行,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蜿蜒爬向远方。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庐山美景真是名不虚传啊!
山路弯弯,苏轼缓步前行。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真是“人在画中走,景在脚下行”。
忽然,山路一转,眼前起伏的山岭变成了山峰的模样:那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高高举起;有的斜刺旁逸,奇峻秀丽……峰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让人赞叹不已。一阵震耳欲聋的水声吸引了苏轼,随声望去,只见一道瀑布正从山峰上凌空而下,宛如一幅水帘悬挂在空中。
苏轼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中边走边观赏,觉得妙趣横生:这群山似乎会“变脸”,横着看是壮观的山岭,而侧着看却成了雄伟的山峰。无论从远处望、从近处看,还是从高处俯视、从低处仰望,所见景象完全不同,让人目不暇接。苏轼不由得心生感慨:我看不清 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此时是山中之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人们常说“当局者迷”啊!
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大发,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