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的故事

责任编辑:小丽 发表时间:2016年09月19日 08:58 浏览次数:18333
No.A3525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都大力发展经济,而兴修水利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许多国家在当时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水利专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冰。

大约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兵越过秦岭,灭掉控制成都平原的蜀国,设置蜀郡。大约又过了五六十年,秦昭襄王任命很有才干的李冰为蜀郡守,要他去治理急待开发的西蜀。

他早就听说蜀郡管辖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但因常闹水旱灾害,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百姓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贫困之中。李冰到成都上任以后,安排了一下公务,便不辞辛劳,四处调查。他走了很多地方,访问了许多人,不久就把发生灾害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成都平原是一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扇形平原。从岷山之中奔腾而下的岷江,流至灌口进入平原,水势减缓。由于玉垒山挡住了它东去的道路,河道被迫折转向西,充沛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至宜宾,汇入长江;而成都平原的广大地区却得不到岷江的灌溉,一遇冬春无雨,就闹旱灾。可是到了夏秋,上游岷山积雪融化,中下游又经常发生暴雨,雪水加上洪水,使江水陡涨,岷江河床容纳不下,便泛滥成灾。洪水淹没农田和房屋,以至平地可以行舟,成都平原深受其害。

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提出“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决定在岷江上修建一座防洪、灌溉、航运兼用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这就是都江堰工程。

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劈开。这就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宝瓶口工程。在没有炸药和先进工具的战国时代,要凿开坚硬的岩石,打穿玉垒山,并不是容易的事。李冰集思广益,想出了好办法。他让民工们把许多木柴堆积在岩石上,放火点燃。熊熊的烈火把岩石烧得滚烫,趁热浇淋冷水,顽石便在冷热的急骤变化中炸裂开了。最终把玉垒山劈开了20米左右宽的大口。因为它的形状像瓶口,就命名为宝瓶口。

都江鱼嘴,又名分水鱼嘴,是人工筑起的一条纵向的大堰,因为头部像鱼头,所以称为“鱼嘴”。又因为它的作用在于把上游流下来的江水分为内、外两股,堤左西面的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堤右东面的为内江,是灌溉东面田地的总渠,所以称为“分水鱼嘴”。

怎样堆砌呢?李冰从洗衣妇女用的竹笼得到启发。他让民工们从山上砍来竹子,编成一个个大竹笼,放在水边,然后填满鹅卵石,层层相叠,一条堤坝就修起来了。这样就地取材,简便易行,节省了很多费用,加快了工程进度。

飞沙堰的修筑方法与鱼嘴分水堰相同,也是用特大竹笼装满卵石而堆筑成功的。这条堰的难点与关键,在于它的高度必须正好适宜,才能使内江的水位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江水会漫过堤堰而流入外江。在内江水位过高、水量特大、水速过急时,更会把堤堰冲垮,内江的水直泄外江,更可以确保内江整个灌区的安全。这条堤堰所以取名为飞沙堰,还因为它与宝瓶口配合,能产生排沙作用。

为了测量水位,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让石工打了三个石人,立在分水鱼嘴附近的内江中,要求水量多时不超过石人的肩,少时不能让石人露出脚。水利史专家说,这三个石人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则。

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的水惠大为减轻,经济面貌根本改观。天旱时,打开水门,清水自动流入田间,浸润禾苗;下雨时,关上水门,多余的水顺渠流走。蜀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没有荒年,从此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它的效益,人们赞美它“泽被千秋”、“功著万代”。

都江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了纪念李冰的历史功勋,人们在都江堰边的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依山而建,殿宇宝塔,巍峨雄伟,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银杏古楠,郁郁葱葱,有“玉垒仙都”之称。庙内前殿塑有李冰彩像,后殿塑有李二郎彩像。李二郎史书上没有记载,宋代以来民间广泛传说李冰有个儿子叫二郎,他曾降伏孽龙,协助父亲建成都江堰。年轻有为的李二郎深受人民爱戴,所以被称为二郎神。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索桥的故事〗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