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到”

责任编辑:小丽 发表时间:2016年09月09日 15:56 浏览次数:3781
No.A34795

古人读书,是很讲究的。读文章,尤其是读那些经典的文章,一定要高声朗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当你反复诵读许多遍之后,自然会朗朗上口,久远不忘。这个讲究,显然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当你把文章读得准确,吃透了文章的意旨,你才能做到,不会错读一字,不会少读一字,更不会读倒一字。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据说年轻时读书,直读得口舌生疮(chuāng),可见他读书读得是何等认真。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读书也是很刻苦的。 他小时候和兄弟们一起读书,别人读完后,便不想再读了,唯独他还在苦读,直到读熟、读透,读得背诵如流,才肯罢休。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以他才“所得多矣”。他后来成为一代史学家,著成闻名古今的《资治通鉴》,这与他早年的苦读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读书如何读,其方法是不可忽视的。

宋朝另一位大儒朱熹( xī),有一句读书名言,他说,凡读书,一定要做到“三到”,所谓“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他认为,心不在此,则眼睛就不会看得仔细。心和眼,如果不专一,只顾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去读,那所读的文章,一定记不住。记不住内容,那文章就算白读了。今天我们有些人,日常读书,像这样漫不经心地读,大概为数不少吧,也正因为读书漫不经心,虽读了很多书,但在脑海里,能留下多少东西呢!所以朱氏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因为“心”一旦到了,眼和口,岂有不到的道理!

朱熹虽然把“口到”,放在第三位,其实,“口到”也是很重要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必须高声朗读,就是强调口到。高声朗读,有一个好处,可以培养语感能力。既是朗读,就是要读准语音。语音必须清晰可听、可感。而语音是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没有这个外在的表达形式,语言要想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便很困难。可见朗读是对语音的一种特殊训练。小孩子学说话,必须一句句地学 。每学会一句,是经过反复地“说”出来的,这“说”,实际上就是“读”,而要想“说准”,只有说出声来,我们才能判断准确。 自然,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把文章读得准确,我们就必须高声朗读,字字咬准。经常练习,才能把文章的词句读准、读熟,直到完全消化为止。

由此可见,读书的口到与心到,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心到了,口到了,眼必然到了,“三到”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想把书真正读好,读到烂熟于心,以致应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
下一篇:
返回〖忆读书〗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