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乐清县境有四大名塔。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东塔在县东隅文峰山上东塔院,西塔在县西隅天柱峰东西塔院,白塔去县西四十里,在茗屿乡白塔院,千佛塔去县东一百六十里,在山门乡明因掸院。”
东塔原建于九牛山。九牛山即谢公山,位于县城东四里许。宋熙宁五年(1072),知县葛逢因九牛山原塔被雷击毁,迁塔于文峰。文峰山耸拔如笔,原名文笔峰,座落县城东首,俗称东皋山,古为县城“龙山”,今属乐成镇东门村。塔因山的方位得名。山高约一百六十公尺,草木茂盛,景色宜人。下有“王梅溪读书台”刻石。据传其时童谣有云:“青龙有角,财富足;青龙有声,扑邑兴。”故于塔下又建东塔院,设钟鼓以声符谣。塔初建为九级,青砖结构,六面空心楼阁式,每层出搪,槽下逐面嵌石雕佛像二座,塔基为六角形的须弥座,造型精美。明洪武十年(1377)、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先后二次修茸。塔顶高耸,烟云缭绕,箫台八汞中的“东塔云烟”即指此。元诗人李孝光对此景很欣赏,有诗云:“海月四更移塔去,天风万里辟松开,烟销日出无人到,独自看云山上来。”塔院毁于一九五八年一九九六年重建塔院修整东塔,在塔山周围配以亭榭花木,辟为“东塔公园”。现塔存七级高约十六公尺,苍老古朴,是乐成镇千年古城的醒目标记。
西塔山一名马院山,在县城西首。其山端整疏秀,山花为锦,登临其上可俯瞰全城新貌。南坡有泉,水清而冽,泉上有摩崖“勺泉”二字。顶有一峰名天柱峰,塔建在天柱峰东的西岑上,故名西塔。始建有十三层,与东塔相去二里许。两塔左右峙立如恋人、如哨兵,留下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宋祥符、绍兴年间,塔顶二次出现“五色样光”,所以僧宗觉说此塔:“千寻木杪,露盘高出于云端;五色光中,风铎远闻于海角。”宋咸平五年(1002),知县边秀于塔旁建西塔院,绍兴二年赐额。元改名“广福天柱禅院”。据传晋王羲之、宋谢灵运、唐孟浩然曾游于此,故于塔下半山建“三贤亭”。今已圮。明水乐<乐清县志>载:
“初建县时三塔,其九牛、翔云二塔竟废,惟西塔独存。”(翔云峰在县城北。据宋毛士龙<西塔院记)谓翔云塔因“旁无居守”,竟废。)可见西塔建于晋宁康初,在四塔中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塔,后圮于明末。今山上的广福禅寺前身即西塔院,仍香火不断。乐清撤县设市后,众议重建西塔。照历史惯例,政府牵头,历时二年建成高七层、外表砖砌、内部架构系钢筋混凝土、壮似东塔的西塔。恢复了原有“双塔护城”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