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日晷(guǐ)。原来,古代的人们用“晷”来测算时间,在圆形石板上刻上度数,在圆心立一个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数上,即标示的时间。据记载,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日晷需在阳光下使用,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时刻。遇上有风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间相当短暂。后来人们便用“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劝大家珍惜时间。
古代诗文中常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如贾岛的“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等。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