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第八单元范文一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25日 11:25 浏览次数:2357
No.A17443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千古名句,出自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公元1084年4月,苏轼第一次游庐山,奇秀的山水使他诗兴大发,他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留下了这首诗。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态,后两句即景说理,谈了诗人的游山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正所谓“当局者迷”啊!

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难道苏轼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足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这首诗的后两句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要认识事物的真正面貌就要超越狭小的范围。读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还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盲人们因为看不见,又无法一下子摸到大象的全身,只摸到一部分,就把大象说成是柱子、墙、大蒲扇……为此,他们还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正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谋而合吗?

整体赏析

这篇研究报告层次清晰,生动翔实。作者在进行深入探究之后,对诗句的作者、出处、创作由来、原诗内容、诗意及所揭示的哲理都做了清楚的交待。与成语故事《盲人摸象》的巧妙联系,更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单元习作与检测〗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