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15日 16:29 浏览次数:4730
No.A14693

1.“折柳”之深情“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折柳”之缘由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hù)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行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位。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3.“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歌》。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 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第15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