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交朋友。读一本好书,不仅能够学习知识也能够陶冶情操。请准时来到读书时间,帮助你找到“高尚的朋友”。

好书推荐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读书时间 ›› 好书推荐 ›› 文章正文

十位读者推荐:二十年来最感动我的一本书

责任编辑:Ice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6日 14:45 浏览次数:1154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4146

《文汇读书周报》、《追忆似水年华》与我
  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我以几分之差第三次高考落榜。心情抑郁痛苦中,在报刊零售店第一次看到了《文汇读书周报》,从此结缘。

那时周报第350期和351期,连续刊登了关于《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作品的消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字。当我在书店出于好奇,拿起一本翻看了整整一个下午后,我突然明白,这才是我一直期待着的作品。独特而高超的叙事手法令我感到每一位人物的真实存在,阅读的过程就是触摸一个个灵魂的过程:小城贡布雷,外祖母,乡间的小道,这一切与我的童年是那么的相似,于是阅读的过程偶尔还变成了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于是,我以四十元——即这套书的价格——卖掉了我积攒了几年的邮品(那时家中并不富裕,更因为高考落榜,自觉惭愧,没有脸面向父母讨钱),欣然捧回那厚厚的七本书。现在回想,仍有几丝酸楚涌上心头。

此后大半年里,我每天浸泡在这段“失去的时光”中。说实话,我当时头脑一片混乱,并没有记住多少普鲁斯特讲述的话,但仔细想想,也许他是在告诉我们,时间会让一切成为永恒,所以不要轻视生活,不要轻视平凡的人和事,不要等到时间使之成为永恒,我们才无可挽回地体会到其中的意义,那将是一种悲哀。正是普鲁斯特教会我尊重生活,尊重灵魂,也让我在阅读的快乐中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期,而这一切的获得,都开始于《文汇读书周报》上两则短短的消息,总让我心存感激。那一段读书时光我永远无法忘怀,《文汇读书周报》也成为我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内蒙古包头刘世智)

纸上的父亲

有些书留在我的书架上,代表我走过的阅读之路,比如《富兰克林自传》,比如《傅雷家书》。

隔了十几年,我仍然记得当年读它们的感觉。我记得富兰克林是把自传写给儿子看的,通篇以一个父亲语重心长的口气,娓娓地对儿子谈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不只让儿子了解父亲,更给儿子一些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诲。我记得傅雷在书信中,是将傅聪既当儿子又当朋友来对待的,他既能平等地与儿子谈人生,谈艺术,交流思想,又能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对儿子的思想、艺术和为人处事给予指导,一声“亲爱的孩子”,使这个以严厉著称的父亲流露出多少动人的柔情!

他们是不可多得的高水准和极富责任感的父亲。我们热爱自己的父亲,但我们很多人没有像他们这样的父亲。当我们普通的父亲为生活而奔忙的时候,我们在青少年时代精神上的欠缺和渴望,就只有通过阅读来补偿。

我永远把富兰克林和傅雷视为自己纸上的父亲。他们起到了我自己的父亲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聆听了他们最优秀的教诲。

我想,大多数人的一生,需要两个父亲:自己的父亲和纸上的父亲。他们用身体和精神的合力,为我们打开世界之门。(■山东威海嘉男)

蒋天枢先生的士人风骨

在众多有关陈寅恪先生的书籍中,有一册书我是常置桌畔,不时翻阅的,这便是蒋天枢所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蒋先生对乃师的敬重。

前些年李慎之先生撰文谈到传统文化的继承,说有些优秀部分都被当代人当作糟粕抛弃了,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学生对师长缺乏应有的尊敬。环顾四周,乃至内视自省,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正由于这一点,当年阅读这部书时,我对蒋先生那些颇动感情的记述才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蒋先生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这种文化负载感或许是传自师门,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就曾说,“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但我想更多的是缘于蒋先生人格的淳厚。几年前,葛兆光先生在杂志上谈到“学术的薪火相传”,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蒋先生的形象,想像着他是怎样肃立在老师身旁,静听训话;想像着他怎样倾其全力为整理出版老师的著作而奔波劳苦。好像是钱钟书先生说的吧,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去看他给别人写的传记。这么多年来我常常重读《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不但对传主充满景仰,更多的时候想到的则是作者蒋天枢的为人与为文,觉得蒋先生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士人的风骨,同样值得后人传继。(■张涛)

非凡的家庭,非凡的爱

2001年暮春,遇罗文的《我家》(中国社科版)使我几次潸然泪下。《我家》讲述了“文革”中以《出身论》一文惊世的遇罗克及其家庭从解放初到“文革”后的坎坷命运。

首先打动我的是这个家庭患难中的爱。至今我仍记得几处让我落泪的地方。(一)背心:罗克当了徒工后每月都把工资交给母亲,自己总是衣着破旧。入狱后,母亲给他送去一件崭新的背心。在得知自己必死后,他决心把新背心留给弟弟们。(二)炒面:父母、兄妹都被“专政”了,家里只剩下年少的罗勉。他把面缸里仅存的几斤白面做成炒面,送给在农场接受劳教的罗锦。为了让管教干部放松监视,好抓空说几句心里话,在十几分钟会面时间里,姐弟俩一直强装欢颜,直到相拥道别,泪水潸然,也没有哭出声。(三)衬衫:罗锦被解除劳教后,做了两件土布衬衫寄给在陕北插队的两个弟弟。可是罗文、罗勉已穿不下姐姐做的衬衫,因为他们已肩宽背阔。(四)“霞走了”:这是父母与三姐弟约定的暗语,意思是,罗克牺牲了。父亲用这条暗语把长子牺牲的噩耗通知了远在外地的三个子女。感情丰富的父亲甚至不能在信中抒发自己的悲痛。

非凡的子女出自非凡的父母。母亲王秋林,总是微笑,性格刚强。1970年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被宣判死刑,押赴刑场。此后,每当上下班经过那个体育馆,她都扭过头去,不看那里。父亲遇崇基,多情而寡言,长期被剥夺从事建筑专业的权利,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消磨后半生。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仍在晚年利用日语专长著书、教学。“文革”尚未结束,这位因资本家身份饱受迫害的父亲还敢鼓励次子罗文在东北开办焊条厂。他的理由是:“人就应该有高一些的理想。”

一个家庭犹如一个民族,是有传统、有根基的。遇家的苦难和坚强让我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和坚强。那都已化作历史的一部分了,未来的路想必也不会平顺,然而那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呢?会代代相传么?只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我想会的。(■北京佚名)

这本书,让我沉默

我相信,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先生是含着泪写下《牛棚杂忆》的。我仿佛看到愚昧的革命小将押着一大批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走街串巷,人声鼎沸,口号震天动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何其简洁,何其震惊。如果不是悲愤难当,季老不会改变信仰,改宗性恶说;如果不是“哀莫大于心死”,季老不会想过自杀;如果不是欲哭无泪,季老不会感觉“像一只颠簸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船,像一只四周被猎犬包围的兔子或狐狸,像随风飘动的柳絮,像无家可归的飞鸟。”在这时,人是多么渺小,知识被践踏得毫无尊严。

只有经历如许生死的人才写得出如许真实和平淡。像祝词里说的:“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我是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一辈,有太多的安逸和空虚无聊。不知道什么叫革命,鄙视父辈的老实认真,以一点所谓的伤感悼念过去。读多了颓废、小资,偶尔读一下真的历史就恍如隔世。于是知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和前辈的伤痛比较,我们的儿女情长确实算不了什么,甚至肤浅。这本书,让我沉默了好几天,我在思考我的未来,我的生活。(■湖北武汉陈海英)

《随想录》手稿本给我心灵的震撼

二十多年来,读过的书何止千百册,但一读再读的书并不多,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是其中之一。最近,我又毫不犹豫地花五百元购买了《随想录》手稿本(上海文艺社1998年版),捧读之际,我的心灵更为之震撼,震撼之强烈,是铅印《随想录》所无法比拟的。因为读手稿本,我更加真切地体验到晚年巴金的喜怒哀乐。

返回〖读书时间〗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