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时法

责任编辑:Mociel 发表时间:2013年01月28日 14:43 浏览次数:4444
No.A1219

古人纪时,一般是按照天色把一昼夜分成若干时段,把日出前后叫旦早朝晨,日落之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人常常把旦暮,朝夕,晨昏,昏旦并举,表示一天一夜。

汉武帝太初历法改革以后,一昼夜正式定为十二个时段,叫做十二时辰,并取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因为没有计时器,所以用日出,日落,吃饭,睡觉,鸡鸣等给时段命名。古人一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食两餐--食时指早饭,晡时指晚饭。《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其中的“鸡鸣”、“昧旦”指的就是“鸡鸣”“平旦”两个时辰。《孔雀东南飞》中“淹淹黄昏后,寂寂人定时。”黄昏人定指的就是太阳落山以后的两个时辰。这种纪时法在我国有些农村还使用。

有了更漏以后,把夜间又分为一更、二更、三更……古人还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每一地支代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时段,晚11点(23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23——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依次类推。古人说的“天开卯时”,指的就是天亮时候,依季节,地域不同,大约就是早上5——7点。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