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漫笔之四感悟青藏精神
终于到了唐古拉山口!石碑上镌刻的数字明白无误的告诉我,脚下踩着的土地海拔是5231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50%,此时此刻,放眼眺望连绵千里,白雪皑皑的冰川,才能深切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时值盛夏,山口的温度不会超过5摄氏度,带来的羽绒衣派上了用常想起内地正遭受几十度高温的煎熬,真有两重天之感。虽然高原反应强烈,但我们毕竟上来了。大伙很是兴奋,但又不敢大声叫喊,不敢快速走路,气还是接不上。
选景,拍照,一切动作都是在“一慢二看三通过”中进行的。
唐古拉山脉素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头”之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在这个世界屋脊上,常规的气象原理是不适用的。即使是夏天,也是一天有四季:一会儿狂风大作,暴雨滂沱;一会儿鹅毛大雪,冰雹交加;一会儿又已是雨过天晴,烈日晒烤。在这个生命的禁区,一般的人别说干活,连思维都慢了许多,常常突然就“短路”了,脑子一片空白。当初,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国内外都是一片置疑声。
现在,数万名筑路大军正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奋战在千里工地。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铁轨日夜在向拉萨延伸,“铁道兵”创造的青藏精神也在高原升华。
在青藏铁路采访的日子里,我时时刻刻感受到铁军身上勃发的、无所不在的青藏精神。
青藏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格尔木到拉萨,千里工程线上,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感人故事。
当青藏铁路上马的消息传开后,全路20多个工程局几十万职工群情激动,纷纷请战。有17000名员工的铁20局,七千多名职工写了决心书,报名上高原。他们中,有40多年高原地质、气象、冻土的观测研究者,有父子两代的铁路建设者,有上世纪70年代奋战青藏线一期西宁至格尔木又转战上高原者。各工程局的决策者都明白,由于高原特殊的气候、地质等条件,必须花巨资引进许多工程和医疗设备,这些东西下山后就派不上用场了。还有高原补助,后勤保障,环保等因素,干青藏线很难赚钱。但他们都义无返顾,挥师西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铁道兵”们为国分忧,勇挑重担的壮举,诠释了奉献这个词的真谛。
青藏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青藏铁路是史无前例的开拓性工程,其险其难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的勘探、设计、决策经历了几十年的科学探索和论证。为了它,中铁西北研究院三代科研人员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冻土观测站默默观测了40多年,取得了宝贵的数据。
全线投入数千万元,对80多个施工难点进行科研攻关,在冻土隧道开挖、支护、通风等应用技术取得新成果,已完成的工程,优良率在90%以上,43项被评为优质工程。如此艰巨的特大工程,至今仍然是零死亡,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青藏精神也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在现场,到处可以看到管理者对工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个工程局,项目部都有自己的生活大篷车,天天几百里往返格尔木,拉来新鲜的肉类、蔬菜、瓜果、保证“饭前酸奶,饭后水果”;还有医疗车、制氧站、高压氧舱、卫星电视。
工程到哪儿,铁通公司就把电话架到哪儿,保证职工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工会在全线展开了“工地生活、工地文化、工地卫生”活动。在很多单位,我们看到了党团组织的“青年读书角”“家庭影院”,他们还举办了“我爱青藏高原”摄影比赛和“放歌高原”声乐比赛,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
对职工关怀备至,对民工也是这样。指挥部有个硬性规定:民工日工资不得低于50元,在海拔4000米以上施工的民工工资不少于60元。此外每人每天还有10元的伙食补助,还有与职工一样的免费医疗,统一发放工作服装,劳保用品,等等。一起过党团组织生活,一样评先进。使民工们感受到作为工人阶级新的组成部分的自豪感。
对环境,青藏铁路工程已到了苛求的程度。他们规定,工程取土石必须在500米以外,取后必须恢复原状。工程道路两旁都拉上一面面小彩旗绳子,车子绝对不允许越“雷池”一步。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工人看见一只受伤的黄羊,烤了吃了。结果。从个人到工区,从项目部到工程局,劳动竞赛的环保分全部被扣光。“损失”奖金300万元!工人们戏称,这不是黄羊而是一只金羊。如此,谁还敢嘴馋呢?为了藏羚羊产仔,12局停工20多天,损失数百万——在铁路沿线,到处可以听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到处可以看到保护生态的良苦用心。这一切,已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在青藏线采访的日日夜夜,我的情感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灵受到极大的洗涤,思想受到极大的教育。世界屋脊上,战斗着一群最能吃苦,善打硬战,无坚不摧的铁军。有了他们,火车开进拉萨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