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日,我们从陕西洋县乘汽车,行驶约60公里,再步行5公里的山路,来到了姚家沟。“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的所在地。
朱鹮对巢区的选择异常严格,大致具备三个条件:高树——营巢的需要,水田——取食水生动物的需要,僻静的农家——躲避天敌的需要。姚家沟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故而成为一个相当稳定的朱鹮繁殖地。
我一走进姚家沟,便看见两只朱鹮在水里觅食。长喙、凤冠、红脸、雪羽,多么美丽!我的所有神经都振奋起来。朱鹮,今天可见到你了!我掏出照相机想拍。
同行者说:“别急,它不会让你接近的。”
我说:“它的旁边,不还有人在犁田吗?”
“它整天和村里人在一起,可熟悉啦,见到你这样的陌生人,它是很机警的。”
果然,在我们离它还有400米的时候,它就起飞了。巨大的翅膀在阳光下映出那白中透红的金属光泽,掠过碧绿的秧田、青翠的山岗,太美了,人称“秦岭仙子”,果然名不虚传!
吃罢午饭,我们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巢地,穿行在林中的荆棘灌木丛之中,想寻找一个理想的摄影角度。鸟巢就营建在5号树的主干分杈上,离地面约17米。巢中站着两只幼鸟,还有一只站在离巢约两米的树枝上。
它们肯定见到了我们,也见到了对准它们的镜头,不过习惯了。从它们出生以来,下面就总是站着这样一些奇怪的客人,所以它们毫不介意,安详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偶尔也变换一下姿势和位置,甚至伸展一下翅膀,好像是示意我们:你们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吧。
站在一旁的老武沉得住气,很少按动快门。他拍摄朱鹮多次了,悄悄告诉我:“等老鸟回来,老鸟脸是红的,特别好看。”
我们就举起照相机等着。眼花了,手发抖了,不得不放下照相机稍微休息小会儿,又赶紧举起,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高度紧张,高度集中,高度耐心。刹那间,忽听到林中一阵低沉的飞翔声浪,一只粉红色的巨鸟飞进了我们的镜头!两部照相机的快门不停地响着,这是谁也抑制不住的惊心动魄的时刻。现在要追述当时的情景,太困难了。只觉得整个画面都活跃起来,亲鸟的飞翔、停落,幼鸟的急不可待、争先恐后,有的在鸣叫,有的拍打着翅膀,老鸟先把它那长喙伸进了亲鸟的嘴里,亲鸟抖动着脖子把半消化的食物漱给幼鸟,喂完了这只喂那只,呼地一声离枝飞去。
所有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生动、自然,美的形象,诗的意境,自然的构图……